舍友说想家了,昨天回去了,今天礼拜一。
我在想为什么想回家。既然想回为什么又不回。既然想家为什么不在家待着。
以前我不理解,现在看来是还没到理解的时候。
先说我怎么个不理解吧,把人想的太简单了。以前我以为世界上分两种人,完全理性和完全感性。看人颗粒度不够,所以很多事在我的世界中根本无法理解。例如为什么一个可以一直儒雅的人会突然暴怒,为什么明明这么做对长期无益的事还要去做,为什么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
老实说,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质变和量变的感觉。拿为什么一个一直儒雅的人会突然暴怒来说(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昨天才看的),这种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可以很多。[一个人越缺少什么,越会追求什么][人们总是厌恶损失大于获得][情绪的力量毁天灭地][快系统比慢系统响应速度更快]
随着脑中解释角度的增多,世界的画质、帧率越来越高。
现在逐渐理解了。人类大量财富都可以在社会关系中获得,长期进化形成的社会属性反过来约束人们,这是个人生理上的因素,并且成长中养育者的存在提高了我们的存活率,安全感。想起了李笑来的引出一个观点的例子: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放弃了牛羊类的大范围视角获得了可以较长时间注视的能力,可以进行深度思考。放弃了一部分安全感,
有句话,在我脑海中不断盘旋。“勇气是唯一无法伪装的美德”什么是勇气,在面对生理上的恐惧时(过去经历带来的害怕或基因上的恐惧)克服也好遗忘也好习惯也罢,可以放弃这部分对安全感的追求,继续做事。
勇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有1 2 3......
为什么好但大多数人不去陪养呢,正是因为少才难得。简单的事大家都会做,如果一件事大家都可以,就会有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划分了一部分人。有些问题只有在做的时候才会出现,没做过没做到熟悉,根本不能理解其中奥妙,就像他们没定投做过的任何事一样,他们和这个世界始终是隔着一层膜,看到的世界是局部的,和之前的我一样。
小时候,父母不嫌弃我们认知低,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孩子吗,还因为我们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耐心的引导我们走上他们心中的好,渐渐的我们认知可以独自去看世界了,看到了很多和父母所说出入的,他们不再是全知全能的神,他们也只是人,自己也只是人,我们都是普通人。
自己不再那么耐心的对待父母,沉迷于闯荡外面。偶尔累了才会想起家,想家的好,家的坏,家的一切。可是爱在心却不去说,看在外的自己仿佛看到了他们的身影。逐渐理解他们的话,逐渐成为有他们影子的自己。当父母时自己带孩子才体会到自己父母的感受。逐渐理解别人,逐渐理解自己。
当然我现在还在19,没当过父母。时间流逝,我会明白的。奶奶总这样说,应该没错吧。